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本馆动态
2022-08 12

嘉庚履印 大道之行!今天,我们想念您!

点击:22137次
分享:



从先生的出生地 “后尾角”

到先生的长眠地鳌园,步行距离是870米;
从鳌园来到归来堂,步行距离也是870米。

太阳的光芒毫无差别地
明媚了八月集美的各个角落
正如61年前陨落的那颗闪耀的星辰一样
都是为这人间播撒光芒和未来
嘉庚故里,纵横巷陌,金光灿烂
一路跟随先生的足迹
一路探寻先生的履痕
进行着情操的陶冶
也来一场精神的洗涤


家国情深起于斯,归来园前载丰碑。驻立在先生的铜像前,熏染着神圣的氛围。归来园内,思贤者众;归来堂上,万人敬仰。这座名为“归来堂”的建筑,是先生晚年念兹在兹的所在。晚年陈嘉庚“归去来兮”,回到家乡,一直想建 “归来堂”,能传之于久远,“期后辈不忘家乡之意”。1960年9月,先生的至交好友,建国后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和省文史馆长的陈培锟先生,应“宗兄嘉庚”之托,撰文并亲自书写了著名的《归来堂记》。陈嘉庚1961年8月12日病逝。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,令人敬重的一生,更是成就“一代完人”的一生。《归来堂记》在嘉庚先生逝世前不久完成,也可谓是对陈嘉庚“人生之路”的全面总结和评价。



     

     驻足在《归来堂记》石碑前,我感受着嘉庚的精神伟力:穿越历史风尘、行走亘古山川,纯粹而洁净、坚定而明亮;我体悟着先生的嘉言懿行:绽放着仁爱之光、绽放着道德之光、绽放着人性之光、绽放着理想之光;我看到了校主的实践伟业,闪耀着家国情怀、闪耀着追寻真理、闪耀着诚信果毅、闪耀着俭廉奋斗! 


      一路走,一路走,就是一个日月同辉的清朗世界!读罢《归》文,我豁然开朗:“堂记”里面记载的,不正是嘉庚先生一生“修齐治平”的履印吗?撷取其中的灵动词汇,汇成富含嘉庚精神底蕴、突出传统文化特色,简明隽永,寓意深刻、格调高雅的“路名”,不就是嘉庚先生八十七年人生所走过的“大道”吗?沉思、凝练、转化、发展,一幅嘉庚履印、大道之行的美丽画卷,缓缓书写、徐徐展开……  


      “承光路”上,嘉庚先生光前裕后、爱拼敢赢,终成一代荣光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宗兄嘉庚,……少随其尊甫经商新加坡,继承父业而光大之”。少年陈嘉庚深受父母教育影响:母亲孙秀妹传“诚毅”,父亲陈杞柏授“拼搏”。陈父杞柏先生是近代我国较早下南洋的成功侨商,也是热心公益的闽籍乡贤。16岁的陈嘉庚奉父命远赴新加坡,他以闽海人民特有的拼搏和诚信,以闽海文化锻造的开放和敢闯,揭开了百年商界的传奇篇章。1925年,陈嘉庚以中国人的志气和骨气力压群“魔”,打破了“海峡殖民”者的垄断,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企业,成为南洋的“橡胶大王”、最富有的侨商。陈嘉庚以众望所归的“南侨盛望”,成为享誉东南亚的一代爱国侨领。


      “济世路”上,嘉庚先生胸怀家国、经国济世,终身志向远大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宗兄有志济世,以橡胶航运起家。于国家建设乡里教育事业,不惜瘁其心力以赴”。家国同构、经世济民,始终与陈嘉庚事业目标同向同行。陈嘉庚自述到:“对于轻金钱,重义务,诚信果毅,嫉恶好善,爱乡爱国诸点,尤所服膺向往”。陈嘉庚“济世”情怀展现出的最为伟大之处是倾产兴学、教育救国。他说兴办教育,不过是“出乎性之自然”,“方余之归祖国也,拟献身社会,从事教育,以了余生,聊尽一分子之义务。”他一生资助或创办的学校有 118 所。这些具有“嘉庚血缘”学校的总花费与其企业顶峰期的净资产数几乎相等,倾尽家财兴资助学,气魄之大,举世罕见。


     “晚勤路”上,我们看到了“诚毅楼”上深夜还透亮的烛光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早岁旅外;中年尽室南渡,舍宅为校;晚勤国事,身居校舍,席不暇暖”。新中国初期,陈嘉庚夜以继日修建校舍,停电后还要紧张工作,就点一盏煤油灯照明。油灯不慎被打破,他为节约建校经费,就拣来一个被弃置的破瓷杯倒放在桌头,当“烛台”继续用。在这个“烛台”下,陈嘉庚不顾耄耋之年,主张建设百艘“一两万吨的船舶可以靠岸”的大海港;他组织挖掘沟渠,建设“中华人民共和国集美太古海潮发电站”;他力倡移山填海,十里长堤跨碧海、万年艰险变通途,“山海大动脉”鹰厦铁路鸣笛通畅。“晚晴国事”,暮年的陈嘉庚到了 “舍我”“无我” “忘我”的境界。


     “行义路”上,我们看到陈嘉庚行“大义”,有“大德”的伟业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贻书告予,嘱为之记。予心私淑久矣,识其平生行义”。陈嘉庚“行”的是国家民族大义。他立下“人生在世,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,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”的志向。他始终怀抱着“教育为立国之本,兴学乃国民天职”的信念,“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,概办教育”。面临办企业与办学必须舍弃其一的抉择时,陈嘉庚舍利取义,“宁可变卖大厦,也要维持厦大”!在民族危亡的时刻,陈嘉庚高举民族大义旗帜,捍卫领土主权,掷地有声:“祖宗的土地,尺寸不得让人,反之则为国贼也”。延安之行,陈嘉庚明确指明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”,实现了“义”的飞跃,为国家民族而躬行仁义。


     “得仁路”上,嘉庚校主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,行大仁大爱。《归》文写到:嘉庚业绩,“与孟子所云‘分人以财谓之惠,教人以善谓之忠,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’实相符合”。陈嘉庚在集美滩涂“筑洲建校”、为把“诚毅”种下,创建了被誉为“闽南教育之中心”“东南文化之中枢”的集美学村。他在五老峰下“面朝大海”,建成“一所能在海上看到的中国大学”的“南方之强”!陈嘉庚深情地说:“鄙人所以奔走海外,茹苦含辛数十年,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,举不足撄吾念,独于兴学一事,不惜牺牲金钱,竭殚心力而为之”。校主的大爱无言、以身垂范,把万千“嘉庚弟子”前行的路径照亮,成千成万的集美校友,深怀爱国之情,坚守报国之志,共圆民族复兴的梦想。


     “志业路”上,陈嘉庚心有大志,志在一流事业,志在一流业绩。《归》文说到:“隐者,独善其身,宗兄无取于是。盖其志在事业,而不务名利;功在教育,而不恤身家”。陈嘉庚为把教育的阳光照进了民众的思想深处,立志用他的一生来发光照亮。开学典礼上,他慷慨激昂:“今日国势危如累卵,所赖以维持者,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人心耳。”“今日不达,尚有来日,及身不达,尚有子孙,如精卫之填海,愚公之移山,终有贯彻目的之日”!陈嘉庚一生舍尽家财兴办教育,志在兼济天下,志在改变落后挨打,志在民族独立复兴,志在匡扶国家富强。扶志扶长远,扶志扶根本;既授人以鱼,更授人以渔;扶有志向者,扶可扶之人,培育仁人志士,感召未来。


     “教忠路”上,嘉庚先生身体力行忠于民族、谆谆教诲报效国家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扩建校舍,至于近日生数盈万,有助于地方文化之提高,此所谓教人之忠也”。陈嘉庚以“公——永无止境的奉献;忠——永不动摇的爱国。”对国家忠诚,教人忠诚。1921年5月9日,厦门大学群贤楼奠基,这一天,正是卖国密约的“国耻日”,陈嘉庚希望以此来提醒学子“勿忘国耻”。陈嘉庚对集美学校师生说:“我培养你们,我并不是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,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、寄生虫,我希望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‘诚毅’校训,努力的读书,好好地做人,好好地为国家和民族做事!”先生的“教忠”,让集美成为了“闽西南革命家的摇篮”,铸就了一座座红色的丰碑。


     “造才路”上,嘉庚校主“办学集厦育英才,桃李芬芳满天下”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宗兄自是殚精缔造”各类学校,“解放后,犹为募诚惠款扩建,其造就宏才”。这位百年前虔诚的教育家,面对国家的苦难,面对人民的迷茫,从坍塌的时代,找到了教育的能量。陈嘉庚写道:“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,国民之生计日绌”。他说“吾人欲竞存于世界而求免天演之淘汰,非兴教育与实业不为功!”;“国家之富强,全在乎国民。国民之发展,全在乎教育!”陈嘉庚坚定地说“我们办学的目的,只有一个,就是为国家造就人才!”如今,校主播撒的希望种子已经在祖国大地扎根发芽;校友群体以其特有的“诚毅”品格,在五洲四海开花结果。


     “树德路”上:嘉庚校主教导品德润身,功德善心,大德铸魂。《归》文中说:“夫捐资树德,不忘其本”。陈嘉庚立德树人,诚意正心,对社会慷慨捐输,对自己和儿孙却无所遗留。他说:“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,为社会服务”。真正实践了自己所说“我金钱取诸社会,亦当用于社会。”陈嘉庚将教天下,必定其家,必正其身。他将大爱奉献国家,“我既立志为社会服务,当然不能再为儿孙计,若兼为儿孙计,则不能尽量为社会服务,此理至明,毋须多赘,俗语说针无两头利。”在嘉庚的“树德”示范下,陈家后裔在世界各地事业有成,但都秉承勤俭美德、热心公益。嘉庚精神的道德力量,已经跨越时代光耀千古、融入中华儿女跳动脉搏,成为润泽天下绚烂瑰宝。


      “惠诚路”上,陈嘉庚以卓越品格和杰出领导才能赢得侨界拥戴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宗兄仁惠忠诚,夙负侨望”。父亲破产后,留下一大笔债务;陈嘉庚几年后找到父亲的债主,连本带利还清债务。“替父还债”让诚信的陈嘉庚美名远扬。陈嘉庚以“惠诚”正道,获得商业上的成功。他的商号“恒美”和“谦益”蕴含成功的“秘诀”:“恒美”的寓意是“惠”,“谦益”的含义是“诚”。旧中国天灾人祸不断,陈嘉庚总是仁惠慈爱,踊跃筹款赈灾。陈嘉庚主持“南侨总会”,实现了数千万南洋华侨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大联合。日寇投降,陈嘉庚安全回到新加坡,500个华人社团的欢呼雀跃。陈嘉庚以“惠诚”威望,成为侨界的一代领袖,成为了无数海外赤子的“灯塔”。


     “致远路”上,陈嘉庚一生行稳致远,晚年叶落归根、不忘根本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老归祖国,任重而愿小休,致远而思返本”。陈嘉庚 “恋祖爱乡、回馈桑梓”的家国情怀,没有一天中断。陈嘉庚首倡的华侨爱国兴教的传统,蔚然成风,余荫至今。陈嘉庚思而致远。在创办集美学校时,他就反对学生如机械一样地“读死书”,强调知识、思想、能力、品格、体育、园艺、音乐等均需注重。这一理念,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光芒。陈嘉庚晚年心怀国家,抱着“凡事只要以国家利益、人民利益为依归,个人成败应在所不计”的信念,毅然回归祖国,为投身国家建设。先生不管身在何地,心中永葆那份赤子深情,走得再远都不忘记来时的路。


     “承启路”上,嘉庚事业正在被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、赓续传承。《归》文写道:“盖着重于承先启后,而示以海外后人,惟父母之邦当数典勿忘耳。”今天,无数的青年才俊、名家大师,从五洲四海汇聚到闽海之滨,在集美这块热土上求学创业。谁道人生有限?嘉庚先生的生命,必定是无际无涯。2019年,在陈嘉庚逝世近半个世纪后,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“最美奋斗者”表彰大会上,陈嘉庚获“新中国最美奋斗者”称号。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,像一把精神火炬,一代代地传递着。时至今日,陈嘉庚的贡献和影响已扩大至世界的很多地方。以他名字命名的“嘉庚星”“嘉庚水母”、嘉庚路、“嘉庚号”科考船等,无不折射出世人的景仰。先生的风范长存,精神永续。


     “景胜路”上,放眼嘉庚故里和集美校园景色宜人、美不胜收。《归》文写到:“予于集美,既爱其景因人胜,地以人名”。一帧脍炙人口、赞颂集美风光的楹联:“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;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”。恰好就是郭沫若先生“题为集美归来堂”。游历在百年嘉庚建筑中,博彩众长的开放品格、经世致用的情怀意识、精雕细刻的审美情趣、承载精神的人文底蕴,沧桑古朴的历史厚重、强劲喷薄的时代价值,让人流连忘返。陈嘉庚亲自参与规划、设计和建造的学村建筑群,精妙布局、依山傍海、就势而造、借景建设,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,彰显“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”的宏愿。至今让人看得见山、望得到水、记得起乡愁,成为无数嘉庚弟子的精神家园。

  

     “敦本路”上,我们看到一位如慈祥父亲般朴实敦厚的远去背影。《归》文最后写到:“而于建堂之义,复嘉其敦本贻谋,名实相称,信有可传者在。”在先生长眠之地鳌园,长廊石柱上有一幅意味隽永的楹联:“长守四知风燕翼贻谋志道,立深三尺雪鹯堂集瑞传家。”这是陈嘉庚期望子孙“不忘根本”,传承优良家风,使家族世代祥瑞长存。他曾说:“父之爱子,实出天性。人谁不爱其子,惟别有道德之爱,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。且贤而多财损其志,愚而多财则益其过。实乃害之,非爱之也。”1961年8月,根据他的遗嘱,“余下的234.2万元则全部用于集美学校的校舍建筑”。他“名实相称”践行了“经营地方之利,仍还地方之益。一息尚存,此志不减”的诺言。


      大道之行,始于足下;大道之行,从容自在;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。先生闪亮的履印、校主走过的“路”,最终汇成了“通衢大道”——“兴学兴国兴家路”。陈嘉庚曾说:“兴学即所以兴国,兴国即所以兴家。”在他心中,兴学、兴国、兴家是一致的,兴学乃兴国之根本,是振兴中华的“大道”。陈嘉庚的“金光大道”,起步于故土和乡情,又跨出囿见和畛域,延伸而为全国全民尽力谋福的远见与公心,终点于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,毕其一生以赴之,笃定前行,行稳致远,超越了国界、跨越了时空!  


集美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

文丨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 廖永健

责任编辑丨侯媛培

审核丨沈哲琼



   













关注微信公众号×
使用微信“扫一扫”关注公众号